从古到今具有代表性的十大战争,揭示了发生在世界上的部落战争、城邦战争、宗教战争、民族战争和反侵略战争等各类战争的内幕,从中我们不但可以了解世界战爹妈的历史,而且从历次战争的回顾中可以探寻到古今战略战术运用的奥秘。
NO.1马拉松之战(前490年)
希波战争中的一场战役。波斯将军达提斯率约十万军队、六百艘战舰横渡爱琴海,攻克并破坏了优卑亚岛西岸的小城爱勒特里亚,然后接受前雅典僭主希庇亚的建议,在雅典东北部的马拉松平原登陆。前490年9月12日(或21日),雅典士兵一万人,及布拉的援军一千人,在马拉松与波斯军队展开激战。雅典统帅米太亚德针对波斯习用的中央突破战术,故意将精兵置于两翼,中路弱兵接敌即后撤,两翼迂回包抄以求歼灭敌人,获得成功。此役,波斯战死六千余人,而雅典仅阵亡一百九十二人。
详述:马拉松之战是希波战争中双方在马拉松平原进行的一次会战。公元前490年8月,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对希腊发动第二次远征。老将达提斯和阿塔非尼斯率波斯军2万余人横渡爱琴海,攻占并破坏埃雷特里亚城,继而南进,9月8日在距雅典城东北40千米的马拉松平原登陆。马拉松平原一面临水,三面环山,地势平坦,草势也好,适于骑兵作战和马草补给。达提斯企图在此引诱雅典军出城作战,利用有利地形一举歼之。
波斯军登陆的消息传到雅典,公民大会决定倾其全部重装步兵约一万人,由十将军率领前往马拉松与波斯军决一死战。与此同时,派出雅典有名的飞毛腿裴里庇底斯等人火速前往斯巴达等城邦求援。斯巴达虽说派兵援助,但提出必须待月圆时才能出兵。只有布拉底派来援军1000人。9月12日开战。这天正轮上主战派米太亚得统领部队,此人的文稻武略在十将军中首屈一指。他指挥雅典军占据有利地形,针对波斯军惯用中央突破战术布成方阵,正面宽约一千米,主力配置于两翼。清晨,会战开始。雅典军乘波斯军骑兵主力尚未赶到之机,率先发起进攻。波斯军也移动阵脚,逼近敌军。双方展开撕杀。雅典中军且战且退,诱使波斯军拉长战线,雅典军两翼随即发起攻击,形成夹击之势,重刨波斯军,随后乘胜追击。波斯军溃败,乘船撤退。
此战,雅典牺牲192人,波斯军损失6400人、战船7艘。雅典军首战大捷,欣喜若狂。米太亚得急令斐里庇底斯迅速返回雅典报捷。斐里庇底斯自战场一口气跑了42.195千米,来到雅典中心广场,向早已等在那里的人群上气不接下气地喊了声:“我们…胜利啦!”便栽倒在地,气绝身亡。为纪念这位忠于职守的雅典通信员,近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竞赛项目中设立了马拉松赛跑,其长度恰好是自马拉松战场至雅典广场的全程。
NO.2阿克提乌姆海战(前31年)
公元前31年9月2日,古罗马屋大维(即奥古斯都,Octavian,CaesarAugustus)和安东尼(MarkAntony)为争夺国家最高权力的海上决战。
公元前42年,“后三头”(TheSecondTriumvirate)除掉了刺杀凯撒的共和派势力之后。内部争夺加剧,公元前37年,安东尼与埃及女王克里奥帕特拉七世(Cleopatra)结婚。并公然声称将罗马东方行省部分地区赠予她和她的子嗣公元前36年,屋大维剥夺李必达的军权,坐镇意大利而与东方的安东尼对峙。屋大维趁机怂恿元老院和公民大会各有安东尼为“祖国之敌”,并向埃及女王宣战,公元前31年,安东尼和女王率军约10万,战船500余艘进报希腊西海岸,海军停泊在安布拉基亚湾,陆军驻扎在海湾以南地区。屋大维率兵的8万,战船400余艘,由意大利渡海东征,占据克基拉岛(科孚岛)和南面的莱夫卡斯岛,控制安布拉基亚湾出口,并派出半数的战船切断对方海上补给线。安东尼补给困难,军中疾病流行,逃亡日众。
同年9月2日,两军会战于安布拉基亚湾出口处的阿克提乌姆海角。安东尼舰队驶出海湾,6个支队展开成一线,克里奥帕特拉七世率60艘战船跟进,屋大维及其助手――此役的指挥官阿格里帕(Agrippa)将战船一字排开,列队迎战。安东尼的战船笨重,机动不便,主要靠飞钩钩住敌船并以矢石杀伤敌人。屋大维的战船体轻,便于机动,用用撞击和火攻毁伤敌船。战至中午,安东尼处于劣势,又闻多变的克里奥帕特拉七世已逃回埃及,遂丧失信心,无意再战,追踪女王而去。士兵无主帅,纷纷溃逃。安东尼与女王返回埃及后,均自杀。
公元前30年,屋大维灭亡埃及(托勒密王朝)。结束内战。
NO.3怛罗斯之战(751年)
怛罗斯的所在地还未完全确定,但应在吉尔吉斯斯坦与哈萨克斯坦的边境,接近哈萨克斯坦的塔拉兹(曾称江布尔)的地区。史书记载,高仙芝翻越葱岭(帕米尔高原),“深入七百馀里”,其实已经在阿拉伯的势力范围上作战,阿拉伯在补给、情报等方面占了绝对的优势。
战斗经过
高仙芝于天宝10年四月(公元751年),从安西出发,准备先发制人。在翻过帕米尔高原(葱岭),越过沙漠,经过了三个月的长途跋涉之后,高仙芝在七月份到达了阿拉伯人控制下的怛逻斯,并且开始围攻怛逻斯城。由于阿拉伯人早就在准备对安西四镇的攻击,在接到高仙芝进攻的消息之后立即组织了十余万的大军赶往怛罗斯城,双方在怛逻斯河两岸、今天的奥李-阿塔(Aulie-Ata今江布尔)附近展开了决战。
在高仙芝的指挥之下唐军骁勇善战,靠着步兵的强弓劲弩,唐军曾经占有很大的优势,唐骑兵一度完全压制了阿拉伯骑兵。但是由于阿拉伯联军数量极多,高仙芝无法取得最后的胜利。史载战斗持续了五日,第五日傍晚,葛逻禄(Qarluq)番兵突然反叛,从背后包围唐步兵,并且断绝了他们与骑兵的联系。阿拔斯王朝联军乘唐军发生混乱的机会,出动重骑兵主力突击唐步兵。高仙芝受到阿拉伯与葛逻禄部两面夹击,无力支撑,终溃不成军。高仙芝、副将李嗣业和别将段秀实收拢残部,向安西方向败退,途中恰逢大唐联军的拔汗那兵也溃逃至此,兵马车辆拥挤堵塞道路。李嗣业恐阿拉伯追兵将及,杀死百余名拔汗那军士才得以率先通过。两万人的唐安西精锐,最后只剩数千名残军。
尾声
慑于对唐军在怛罗斯战役中展现的惊人战斗力,阿拔斯王朝也打消东进扩展领土的打算,只是默许了葛罗禄在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附近的扩张。他们自立了一国家,并一直维持至九世纪末被后来建立Kara-KhanidKhanate的入侵者消灭。此外阿拉伯军的主将阿布.穆斯林由于功高震主被杀,手下大将齐雅德.伊本.萨里也被处死,其余部于是叛乱,呼罗珊陷入混乱,阿拉伯忙于平乱,对于遥远的中国已经是有心无力了。
而中国方面,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叛反于范阳,天下大乱,唐朝在西域的辉煌也随着盛唐的崩溃而随风消逝,只留下那些不朽的诗篇还在被后人传唱…
NO.4君士坦丁堡战役(1453年)
1453年初,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步骑兵17万、舰船320艘,从陆海两面包围君士坦丁堡,企图彻底灭亡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堡的军民也孤注一掷,誓与古城共存亡。他们尽一切可能加固工事,除了在西面筑了两道坚不可摧的城墙之外,还在城墙上每隔百米筑一堡垒,墙外挖了很深的护城壕。在城北金角湾的入口处,他们用粗大的铁链横锁水面,使任何船只都无法驶入。在城东城南面临海湾敌人很难接近的地方,他们也筑起了坚固的城墙。
4月12日,土耳其人首先从西面猛攻,他们用每发炮弹重达500公斤的大炮对城墙狂轰滥炸,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炮击。坚厚的城墙经不住大炮的轰击而不断崩裂。城外的护城河已经干涸,土耳其军扛着粗大的树干,滚动巨大的木桶,向护城壕冲去,企图把壕沟填平,但是却遭到了城中枪炮的严厉打击,纷纷败下阵来。强攻不行,土耳其人便打算挖地道,穿过护城墙和城墙,钻入城内,不料地道还没挖完,就被当地居民发现,他们用火药将地道炸毁了。土耳其人见此计不成,又决定使用攻城塔车,在车上筑起塔堡,外面包着三层厚厚的牛皮,车上藏有炮火和弓箭手,还有一架用滑轮升降的云梯。他们满以为这下一定可以出奇制胜了,可是当塔车靠近城墙时,守城的官兵就往塔车内猛投蘸满松脂的火把,将塔车烧着,并用大杆推倒云梯,土耳其人又遭惨败。穆罕默得二世的陆上进攻接连受挫。在海上,他的舰队也未获成功。在金角湾,有君士坦丁堡的舰队巡防,共有9艘大战舰和30艘较小的舰船在海上协助城内的防卫战,并运输作战物资。4艘拉丁船和一艘希腊船甚至冲破土耳其舰队的封锁,进入金角湾内,给君士坦丁堡运来大批给养。
由于屡战屡败,伤亡惨重,军队中的厌战情绪上升,并形成了以宰相哈利勒为首的反对派。他们以西方援军将至为借口主张撤围,却终于不能打动穆罕默德二世。
但穆罕默德二世也不得不重新考察君士坦丁堡的城防虚实,制定新的进攻措施。后来,他发现城北的金角湾水面不宽,东罗马人主要依靠铁索横江来阻挡进攻,倘若能绕过铁索,从水路登陆,进行偷袭,定能在敌军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攻破城池。然而,如何使船只绕过铁索抵达城下,却是一件颇费脑筋的事。穆罕默德和部下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旷古未闻的妙计奇策。他派人到热那亚商人据守的加拉太镇去,用优裕丰厚的报酬收买了那里的商人,使商人们允许他在加拉太北面铺设一条陆上船槽。船槽是用坚厚的木板铺成的,由高往低的滑行面,槽底又涂上很厚的一层牛羊油脂。靠着这条船槽,土耳其人经过一夜的努力终于奇迹般地将80艘战船拖运到了金角湾的侧面。在那里他们架起了浮桥,筑起了炮台。
1453年5月29日拂晓,穆罕默德二世再次发动全面攻击。他甚至把自己精锐的侍卫队亦派上阵去。守城的军队在他们的指挥官犹斯底尼亚的领导下,进行殊死的抵抗,使战况进入胶着状态。但不幸的是,犹斯底尼亚中箭身亡,致使守军顿生恐慌,无心坚守,抵抗力大降。土耳其军队终于突进了对方的阵地。东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看到大势已去,化装夺门而逃,在混战中被土耳其人击毙。当天夜里土耳其人占领君士坦丁堡全城。土军在城内烧杀抢掠,历代的艺术珍品被洗劫一空,华丽的建筑物被付之一炬。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标志着延续1000多年的东罗马帝国的灭亡。随后,土耳其把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NO.5英西海战(1588年)
1588年(中国明朝的时候),英吉利海峡战云密布,风声紧急。庞大的西班牙“无敌舰队”排山倒海般地涌入海峡,扬言要水陆并进,毁灭英国。普通老百姓从未见过如此强大的敌人,不免胆战心惊。这一天,英国海军的侦察官了望到西班牙舰队的威武阵势,也很着慌,赶快跑到总部报信。
在朴利茅斯的英国海军总部,副司令官德雷克还在草地上和朋友玩木珠球。侦察官跑来报告说,敌舰已经进入海峡。德雷克向大海望了望,还见不到远方有什么动静──侦察官是用望远镜看到敌舰的,德雷克用肉眼自然看不到什么。于是,他不慌不忙地向朋友们说:“西班牙人还远着呢,我们打完这场球完全来得及。”一直到最后一局打完,他才慢慢披起战袍向司令部走去。
德雷克稳如泰山、从容临敌的故事马上在英国传开,很快地安定了人心。因为人们知道这位在海上闯了半辈子的海军将领决不会麻痹轻敌的。他一定是作好了准备,才显得这样胸有成竹。既然如此,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命运地就大体可以猜到了。
西班牙和英国结下仇恨由来已久。自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西班牙占领了美洲广大地区,掠夺了无数金银。到16世纪初期,西班牙已经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这时候,英国也有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很想向海外扩张,就和西班牙争夺美洲殖民地。到16世纪后期,矛盾更为尖锐。英国贵族和商人组织了一些贸易公司,专门进行海盗和走私活动,破坏西班牙的海上霸权。德雷克就是对西班牙大搞海盗袭击的著名人物。他曾经指挥一只战船对西班牙舰队进行了全球性的袭击:从大西洋打到太平洋,多次劫夺西班牙运载金银财宝的船只,给西班牙人造成很大损失。西班牙政府正式要求英国女王逮捕德雷克。女王伊丽莎白不仅不予理睬,反而亲自到德雷克的战船上慰问,封他为贵族,甚至把德雷克掠夺来的宝石装饰在王冠上──显而易见,西班牙和英国已经是水火不相容了。1588年,经过3年筹划,西班牙派出了欧洲历史上空前庞大的“无敌舰队”,并且命令在欧洲大陆集结一支精锐部队,配合舰队渡海,要彻底征服英国。
这支无敌舰队共有大型战舰150艘,由麦地纳西东尼亚公爵担任总指挥。西班牙的战舰体型粗笨,虽然炮火很强,行驶却不够灵活。西东尼亚公爵也缺乏海上作战的经验。这些弱点,被德雷克看得一清二楚。因此,尽管西班牙大吹大擂,吹嘘自己这支舰队“天下无敌”,德雷克和他的同僚却满怀信心,周密地制定好迎击的方案,要使无敌舰队有来无回,给骄横的西班牙人一个毁灭性的打击。
无敌舰队的150艘大战舰排成月牙形,浩浩荡荡驶进海峡。英国舰队并不正面迎战,只是让少数快速舰只绕过敌舰,尾随在它后面,等待机会突袭掉队和帆桨损坏的敌舰。英国人把这叫做“一根根捋下它的羽毛”。这种变化不定的战术,使西班牙人大为恼火。然而,这还只是大战的序幕。西班牙舰队驶达法国海岸的加来港以后,真正的战斗才开始。
离加来港不远,西班牙的巴尔马公爵已经集结了一批精锐的陆军部队,等待西班牙舰队把他们渡过海峡。只要陆军在英国登陆,西班牙就会取得优势。英国海军决定抓紧时机,在西班牙海陆军还没有会合的时候,把它的舰队打垮。德雷克精心布置了火攻战术:准备好8艘装满干柴和火药的快艇,在炮火的掩护下,向敌方中央的指挥船舰冲去。果然,8艘快艇在撞进敌阵后烈火猛烧,敌舰有的着火失灵,有的赶忙闪避,顿时乱了阵脚。本来运转就不够灵活的西班牙战舰队形一乱,就很难重整阵势,再加上这时候西南风猛刮起来,100多艘西班牙战舰被打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
德雷克看到这种情况,知道歼灭敌人的机会到了。第二天早晨,他率领60艘英国战舰出击。这些舰只虽小,速度却比西班牙舰只快一倍,发射炮火的速度竟比敌舰快4倍。双方一交火,西班牙的大战舰就完全处于被动。从早晨到黄昏,英舰来往奔驶,到处开火,纵横攻击;西班牙舰队只能在原处徘徊,结果被击沉、击伤了五六十艘。英国方面损失很小。
这一仗打下来,无敌舰队已经不是“无敌”而是“无力”了。西班牙人决定逃跑。但是海峡上一直刮着强劲的南风,而且还有英舰截击,往回逃已经不可能。残存的西班牙舰队就随风北上,准备绕过大不列颠岛,沿爱尔兰岛西岸驶回西班牙。这段路程不仅漫长,还有北海的巨风恶浪的袭击。这就使西班牙舰队受到更严重的损失。据说,仅在爱尔兰北部沿岸,就有8000名西班牙官兵葬身海底。等到“无敌舰队”由爱尔兰驶回西班牙的时候,船只已经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西班牙失掉了100多艘战舰和1.4万多官兵,征服英国的梦想破灭了。
NO.6莱克星顿的枪声(1775年)
1775年4月,马萨诸塞总督兼驻军总司令盖奇得到一个消息:在距波士顿不远的康科德镇上,有“通讯委员会”的一个秘密军需仓库。盖奇立即命令少校史密斯率800名英军前往搜查。部队连夜出发了,4月19日凌晨,他们来到了离康科德6英里的小村庄――列克星顿。
英军在黎明前的薄雾中向前行进,经过一夜行军。他们个个困倦不堪,呵欠连天。忽然,他们发现村外的草地上站着几十个村民,正手握长枪严阵以待。史密斯知道这些武装村民就是列克星顿的民兵,北美大陆殖民地上的居民都叫他们“一分钟人”,因为他们行动特别迅速,只要一听到警报,在一分钟内就能集合起来,立即投入战斗。让史密斯吃惊的是,这些民兵为什么这样快就知道英军的行动呢?原来,“通讯委员会”的侦察员早就得到了情报,并立刻在波士顿教堂的顶上挂起一盏红灯。“通讯委员会”的信使,雕板匠保尔瑞维尔看到后立即骑马赶到康科德报警。
“射击!给我冲!”史密斯一看对方只有几十个人,原来有些紧张的心情马上放松下来。他根本没把这几十个衣服破烂的民兵放在眼里,举起指挥刀发出了命令。
列克星顿的民兵立刻还击,猛烈抵抗英军的进攻,枪声震响在列克星顿上空,传出很远很远。几分钟后,枪声渐渐稀疏,民兵们因为人少,地形不利很快撤离了战场,分散隐蔽起来。
史密斯初战告捷,非常得意,指挥士兵直奔康科德。英军赶到镇上时,天已大亮,旭日东升了,但街道上却看不见一个人,家家关门闭户,显得冷冷清清,史密斯下令搜查,英军进入各家翻箱倒柜,折腾了大半天,什么也没找到。原来,民兵早已把仓库转移,“通讯委员会”的领导人也隐蔽起来了。
“撤!”史密斯觉得情况有些不妙,连忙下令撤退。这时,镇外喊杀声、枪声陡然大作,附近各村镇的民兵已得到消息,从四面八方向康科德赶来。包围了正在撤退的英军。他们埋伏在篱笆后边、灌木丛中、房屋顶上、街道拐角处向英军射击。英军一批又一批倒在地上,而当英军举枪还击时却连民兵的影子也找不到。英军一路向波士顿方向退却,沿途遭到民兵的不断袭击,狼狈不堪。
战斗一直持续到黄昏,最后还是从波士顿开来的一支援军,才把史密斯等人救了出去。这一仗,英军死伤247人,民兵牺牲了几十人,剩下的英军弹药耗尽,回想起来也是心有余悸,他们第一次尝到殖民地人民铁拳的滋味。有个士兵说:“我48小时没吃一点东西,帽子被打掉了3次,2颗子弹穿透上衣。我的刺刀也被人打掉了。”
NO.7滑铁卢战役(1815年)
1815年6月18日,以拿破仑波拿巴为统帅的法国军队和以英国人威灵顿公爵为统帅的欧洲联军,在这里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双方投入的兵力14万多人,战局几经反复,厮杀异常激烈,田野一片血红。这场决战持续了大约12个小时,第二天清晨,一只皇家信鸽衔着报捷信飞进了伦敦的白金汉宫,欧洲各国的君主们此时此刻总算松了一口气,他们终于知道自己的军队战胜了那位不可一世的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
在世界战争史上,滑铁卢大战以战线短、时间短、影响大、结局意外而著称。正如维克多雨果所说,滑铁卢是一场一流的战争,而得胜的却是二流的将军。至于其中的原因,维克多雨果也在《悲惨世界》滑铁卢一卷中作了这样的描述:大战的前一天突降大雨,整个滑铁卢田野变成一片泥沼,拿破仑波拿巴的作战主力火炮队在泥沼中挣扎,迟迟进不了阵地,所以进攻炮打晚了。失败由此成为定局。如果没有那场大雨,进攻炮提早打响,大战在普鲁士人围上来之前就结束,历史会不会是另一种写法?
这一战,不仅彻底结束了拿破仑波拿巴的军事生涯和政治生命,改变了欧洲的历史进程,也使这一大片堆满了六万多具将士尸骨的土地永远载入史册,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凭吊的古战场,“滑铁卢”这三个字也从此成为“失败”的代名词而流传下来,并在全世界广泛使用。
NO.8色当战役(1870年)
色当战役(BattleofSedan)是普法战争(Franco-PrussianWar)的一个重大战役。
普奥战争结束以后,普鲁士日渐强大,但是,紧靠法国南部的四个小国还仍然没有被俾期麦统一,而俾斯麦是下决心要统一除奥地利以外的所有德意志的国家。
所以要实现德意志的最后统一,必须统一这个小邦国。可是,俾斯麦知道,这四个小国紧靠法国,法国也早怀有吞并之心,一旦普鲁士强行占领,法国岂会善罢甘休?更何况,法国离德国最近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俾斯麦也早就瞄准它们了。
对于正处高峰时期的俾斯麦来说,找个借口与法国打一仗,既统一了南部四小国,又占领了阿尔萨斯和洛林,这是再合适不过了。可是,与法国开战的机会迟迟未到,俾斯麦等得手痒痒的。
再说法国一方,当时是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当皇帝,史称拿破仑三世。这个人是个政治阴谋家和军事冒险家。1848年法国革命失败后,他窃取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总统大权,又于1851年12月发动政变,恢复帝制,建立了历史上所说的法兰西第二帝国。
拿破仑三世是个独裁、残暴、狂妄之徒,总希望通过战争称霸欧洲,当时皇后欧仁妮就直言不讳地说:”不发动战争,我们的儿子怎么当皇帝?”
这样一个人,当然不会坐视普鲁士的强大而不顾。他曾露骨地表白,”德意志不该统一,应分成三个部分,南北德国应该对立起来。这样法国才可以从中渔利。”
不仅拿破化三世如此,当时法国的另一位大臣梯也尔也哀叹:”奥地利的失败意味着法国400年来遭到的最大灾难。从此,失去一张阻止德国统一的王牌!”
这样,普、法双方各怀鬼胎,开始了明争暗斗,都在寻找挑起战争的契机。
法国率先一步,普奥战争刚结束,三世就派人要求普鲁士兑现战前许下的诺言,要求普鲁士同意法国侵占比利时和卢森堡。并婉言提起德意志南部四小国的领土划分问题。这无异要从普鲁士身上咬去一块肥肉,”铁血宰相”俾斯麦当然不会同意。不过他使了个心眼儿,没有明确予以拒绝,而是要求法国把这事写成备忘录,”我好回去给我们国王商量”。法国大使不知是计,就照办了。
俾斯麦拿到备忘录,没有去见皇帝,而是把它送给了同样想称霸欧洲的英、俄,试图挑起英、俄与法国的矛盾。拿破仑三世知道了俾斯麦的做法,火冒三丈,决心与普鲁士决一雌雄!
尽管如此,法国并未立刻动武。但接踵而至的西班牙王位继承人问题,终于使战争爆发了。
原来,西班牙女王伊沙贝拉被1868年西班牙革命推翻,女王流亡国外,王位空缺,俾斯麦看到有利可图,就派人收买了新成立的西班牙临时政府,提议让普鲁士国王威廉的堂兄利奥波德亲王去继承西班牙王位。俾斯麦的意图很明显,普鲁士的亲王做了西班牙的国王,法国腹背受敌,打起仗来,普鲁士前后夹击。
拿破仑三世也看到了这种危险,随即就把抗义书递到了普鲁士国王手中,抗议书说,西班牙王位应由西班牙人去坐。否则,法国也可派去一个国王!对此,俾斯麦非常气愤。同时,法国政府内部议论纷纷,不少人要求普鲁士收回成命,否则将把这件事视为战争的原因,双方剑拔弩张。突然,事情却有了转机,利奥波德亲王在别人劝说下,宣布放弃西班牙国王候选人资格,他说:”本来,只要西班牙人拥戴,我可以去作他们的国王。但我不想为此引发一场欧洲战争。”
于是,西班牙王位继承人问题就告结束。可是,拿破仑三世看到事情这么简单就完结了,认为普鲁士害怕他,所以他得寸进尺,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
他令法国驻柏林大使去面见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要求普鲁士作出书面保证,保证今后决不再派任何普鲁士国王家庭的人去任西班牙国王。
1870年7月13日,威廉一世在度假地埃姆斯会见了法国大使。对法国的要求,威廉一世也感到无理,所以断然予以拒绝。然后威廉一世把会谈结果用电报告诉俾斯麦。
俾斯麦本来对法国这种节外生枝之举十分不满,如果没有法国干预,恐怕利奥波德亲王已经成为西班牙国王了。正在俾斯麦难以咽下这口气时,威廉一世的电报到了。电文的内容主要有:法国大使提出的无理要求不能接受,我已经予以拒绝;西班牙王位继承人问题已经通告了法国大使,由此引出的矛盾已经过去;关于此事,我不准备再接见法国大使了。
俾斯麦饶有意味地仔细阅读着电文,突然他抬起头来问身旁的参谋总长毛奇和陆军总长房龙:”如果与法国开战,我们能否取胜?”
这两个人也是”铁血政策”的得力执行人,立即说:”一定取胜,我们会全力支持您的。”
”好!”俾斯麦喜形于色,立刻手指电文,”我们可以……”说完,三人哈哈大笑。
第二天,报纸公布了威廉一世的”埃姆斯急电”,但内容已经变味了。原来俾斯麦为了挑起战争,故意激怒拿破仑三世,他把电文作了改动,然后拿去发表。
法国人看了电文,感到普鲁士国王如此无礼,非常气愤。尤其是拿破仑三世,认为普鲁士是在让自己出丑。这样在议会的支持下,拿破仑三世终于忍耐不住,于1870年7月19日,宣布对普鲁士开战。狂妄的拿破仑三世还说:”我们这只不过是到普鲁士作一次军事散步!”
战争开始时,拿破仑三世充满了信心,他把号称40万的大军调到前线,准备采用先发制人的策略一举冲入德意志境内,打败普鲁士。于是他自封司令,在7月28日到前线视察。可是,当他到前线后却发现,前线只有20万军队。军事要塞麦茨的兵力不足10万,而且装备不齐,物资不足,编制混乱。作战命令已经下达了,不少官兵还未找到自己所属的部队。根本无法投入战争。战机一个个失去了。
法军坐失良机,普军却赢得了时间。
8月2日,法军闯入德境,立即遭到普鲁士军队的迎头痛击。
8月4日,普军转入反攻,向法军发起凌厉的攻势,攻入法境内法军前哨阵地维桑堡,法军败退。拿破仑三世大怒,急忙电令麦克马洪夺回他丢失的阵地。8月6日,麦克马洪率军开到维桑堡西南的维尔特村。被普军拦截,双方展开激战,结果,法军全线溃败,继续撤退。普军乘胜追击,战场全部移入法国境内。
拿破仑三世看到情况不妙,立即打退堂鼓,他把元帅印交给元帅巴赞,自己乘上一辆马车向西逃窜。8月14日,巴赞又被普军严密包围在麦茨要塞孤城,已无反抗之力。
拿破仑三世见事不妙,又随麦克马洪所率的12万大军逃向东北,到8月30日,不得不退守色当。普军随即也向色当集结。
9月1日,色当会战开始了。普军700门大炮猛轰法军营地,炮弹像雨点一样落向法军阵地。色当全城一片火海,硝烟弥漫。法军死伤无数,余下的急忙钻进堡垒。麦克马洪几次受伤。
接着,普军20万人向色当发起猛攻,下午3时,法军终于支撑不住,在色当城楼举起了白旗,拿破仑三世还向普鲁士国王写了一封投降书,竟无耻地说:”我亲爱的兄弟,因为我未能死在我的军中,所以我只得把自己的佩剑献给陛下。我希望继续做陛下的好兄弟,拿破仑。”
9月2日,拿破仑三世会见德国首相俾斯麦,正式签署了投降书。拿破仑三世、法军元帅以下的39名将军,10万士兵全部做了普军的俘虏。650门大炮也被普军缴获。
9月3日,拿破仑三世向巴黎发电:”军队已被击败,全体官兵和我本人都已成为俘虏。”
1871年1月28日,普法签订《巴黎停战协定》,宣布法国投降。5月10日,双方在法兰克福签订《法兰克福和约》,法国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给德国,并赔偿50亿法郎,宣告战争结束。
色当战役在历史上被称为”色当惨败”,它使德国最后完成了统一。
NO.9对马海战(1905年)
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东乡平八郎,根据俄国舰队补给供应情况,断定俄国舰队将通过对马海峡直接前往海参崴,1905年5月20日东乡下令,全舰队进入战位,等待着俄国舰队的到来。5月25日,俄国舰队从台湾附近出发,26日到达上海附近,27日清晨进入对马海峡,钻进了日本舰队的包围圈。
27日清晨4时45分,日本辅助巡洋舰“信浓丸”发现了俄国舰队,5时5分,东乡下令全舰队出击,1小时后日本舰队开始尾随俄国舰队前进,在中午11时15分双方进行了试探性的交火,其他整个上午日本舰队都像幽灵一样始终伴随着俄国舰队,给俄国官兵带来极大精神压力,本已不高的士气更显低落。中午11时30分,俄国舰队司令罗日捷斯特文斯基下令改变阵形,以利战斗,命令第一、第二分队加速到11节,行驶到另一个纵队前面,由于没有同时下令另一纵队减速,整个俄国舰队的阵形陷入混乱。下午1时30分,日、俄双方接近至10海里,而俄国舰队尚未把混乱的阵形恢复。1时55分,东乡平八郎模仿特拉法尔加海战时的纳尔逊,发出“皇国兴亡在此一战、各员奋励努力”信号,下午2时5分,为获得有利攻击阵位,东乡毅然下令敌前大转向,即著名的“U”型转弯。2时8分,俄国舰队旗舰“苏沃罗夫公爵”向日本舰队开火,2时11分,完成转向的日本舰队旗舰“三笠舰”发炮还击,双方主力舰在6000米距离内开始炮战,对马海战正式开始。
日本舰队利用16分钟时间完成“U”型转向后,渐次采用抢占T字横头的战术穿过俄国舰队,向俄国先头战舰攻击。在日本舰队的转向过程中,俄国舰队曾打伤了日本两艘装甲巡洋舰“出云”、“浅间”,但在转向完成后,日本舰队利用其较高的航速和射速、以及火炮弹药威力方面的优势,渐渐夺取了战场主动权,俄国舰队旗舰“苏沃罗夫公爵”号遭到日方炮火的集中猛烈射击,下午2时20分,船舵被打坏,军舰失去控制,舰队司令罗日捷斯特文斯基也身受重伤,全部上层建筑都被打烂的“苏沃罗夫公爵”被迫退出战列在海面上漂浮,俄国舰队陷入没有指挥的混乱局面。
俄国第二分队的旗舰“奥斯利亚比亚”遭到6艘日本军舰的集中轰击,遭到重创,不久后其舰艏吃水线附近被撕开一道裂口,海水不断涌入,舰艏开始下沉,下午3时30分左右沉没,全舰900名官兵幸存300余人。此后,失去统一指挥的战列舰“亚历山大三世”、“博罗季诺”、“鹰”、“西索依-维利基”也先后被重创。
在战列舰进行交战的同时,双方的巡洋舰也在激烈交锋。巡洋舰交火约从下午2时45分开始,主要是在日本第三、四战队和俄国巡洋舰分队之间展开。战斗中,日本3艘巡洋舰被重创,俄国数艘辅助船发生火灾。
至下午4时左右,俄国舰队败局已定,前往海参崴的航道也已被封锁,由于双方舰队在烟雾中经常失去接触,航线混乱,双方开始了混战。4时45分,日本第五、六战队投入战斗,不久,俄国巡洋舰“斯维特拉娜”号被击沉,另一艘旧式巡洋舰“顿斯科伊”顽强地抵抗了6艘日本巡洋舰的围攻,并击伤了其中的两艘(“浪速”、“音羽”),后为避免被俘而由船员自行凿沉。“奥列格”、“阿芙乐尔”、“珍珠”及其他几艘驱逐舰、辅助船,向北突围不成,便一直南下逃往菲律宾。
双方的主力舰在4时45分、5时30分曾两次相遇,但俄国战舰都受了重创,无法发起有力的攻击,结果3艘战列舰相继被击沉。晚7时,被打得千疮百孔的“亚历山大三世”号战列舰沉没,舰员全部遇难,10分钟后,“博罗季诺”号弹药库被日本“富士”号击中,弹药库被摧毁,并引起了锅炉爆炸,当即下沉,全舰官兵仅1人获救。在海上漂浮的旗舰“苏沃罗夫公爵”依然遭到日方炮击,俄国驱逐舰“狂暴”号冒险靠近旗舰,接走舰上伤员,其中包括舰队司令罗日捷斯特文斯基。7时20分,日本驱逐舰发射鱼雷将“苏沃罗夫公爵”号最终击沉,全舰幸存20人。
晚7时30分,日本所有重型舰只撤出战场,准备用鱼雷艇和驱逐舰发起夜间攻击,白天战斗告一段落。
晚7时30分至次日凌晨5时,日方21艘驱逐舰、37艘鱼雷艇向残余的俄国舰只发起鱼雷攻击,俄国第三分队因接受过反鱼雷进攻训练,因而大都幸存下来。而第二分队的舰只大部被击沉,“西索伊-维利基”、“海军上将纳西莫夫”、“纳瓦林”先后被鱼雷击沉,旧式装甲巡洋舰“莫诺马赫”在舰艏被鱼雷炸掉的情况下,仍顽强的击沉了向它发射鱼雷的日本鱼雷艇,后因伤势严重,于凌晨5时由舰员自行凿沉。
28日清晨5时过后,残余的俄国舰队缓缓地朝海参崴方向行驶,但在上午9时,再次被日本舰队包围,遭到日舰猛烈的炮击,担任俄国舰队司令的涅鲍加托夫海军少将决定投降。10时53分,“尼古拉一世”、“海军上将阿普拉克辛”、“海军上将谢尼亚文”、“鹰”等4艘战列舰投降,而日本舰队在看到俄方投降信号后,依然进行不人道的炮击,直到俄国军舰挂出日本旗为止。载有舰队司令罗日捷斯特文斯基的“鲁莽”号也向日方投降。但其余的舰艇或进行了抵抗后被击沉,或成功逃走,“海军上将乌沙科夫”号上的俄国官兵看到日本的劝降信号后,毅然用炮火做了回答,最后为了不让这艘用俄国著名海军将领命名的战舰落入敌手,舰长下令自行凿沉,巡洋舰“绿宝石”号在逃往海参崴的途中触礁,被舰员炸沉,余下几艘分别逃往上海、马尼拉、马达加斯加等中立国港口,最终逃回海参崴的只有巡洋舰“金刚石”号和另2艘驱逐舰。对马海战至此结束。
NO.10斯大林格勒会战(1942―1943年)
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会战是前苏联伟大卫国战争中,苏军为保卫斯大林格勒并粉碎该方向上的德军集团而进行的一次会战。这次会战从1942年7月17日开始,1943年2月2日结束,历时六个半月。按苏军作战性质,会战分为防御战役和进攻战役两个阶段。
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下游西岸、顿河大弯曲部以东的60公里处,是苏联欧洲部分东南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水陆交通枢纽、欧亚两洲的咽喉,也是重要的军事工业
基地,在军事上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斯大林格勒会战是在顿河西岸的辽阔草原到伏尔加陡峭河岸之间的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进行的。
1941年6月22日拂晓,法西斯德军及仆从军不宣而战,背信弃义地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突然入侵苏联国境。德军沿列宁格勒、莫斯科和基辅三个方向大举进攻。苏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防御作战。经1941年夏、秋战局,德军的进攻基本上被阻止在列宁格勒、莫斯科和罗斯托夫一线。在1941年至1942年的冬季战局中,苏军的主要任务是消除德军对莫斯科、列宁格勒和高加索的威胁。12月初,苏军在莫斯科城下开始反攻,消除了德军对莫斯科的直接威胁。德军在莫斯科会战失败后,被迫放弃全面进攻计划。德军统帅部趁欧洲尚未开辟第二战场之机,继续增强苏德战场上的德军兵力,并于1942年夏在苏德战场南翼实施重点进攻,企图迅速攻占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然后北取莫斯科,南出波斯湾。在夏季战局中苏军失利,7月中,德军进抵顿河大弯曲部,威逼伏尔加河和高加索地区,在斯大林格勒方向形成了复杂局势。
针对德军企图,苏军最高统帅部组建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7月17日开始了斯大林格勒会战。
苏军先后在通往斯大林格勒的接近地和斯大林格勒市及其以南实施了两次防御作战,共持续了125天。
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基本力量集中于顿河大弯曲部,第六十二、第六十四集团军防御德军沿最近道路突向斯大林格勒。
从7月17日起,苏军第六十二、第六十四集团军与德军第六集团军进行激烈战斗,开始了方面军主要防御地带的争夺。德军企图对顿河大弯曲部分的苏军两翼实施突击并将其合围,从西面突向斯大林格勒。苏军的顽强防御和反突击打破了德军的企图,并迟滞了德军的进攻。至8月10日前,该部苏军退到顿河东岸,在斯大林格勒外层防御围廓,阻止了德军前进。在斯大林格勒的西南方向,德军坦克第四集团军也实施了突击,但遭到苏军的顽强抵抗,被迫暂时转入防御,至8月17日前,也被阻止于外层防御围廓南部地区。为便于指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分成斯大林格勒和东南两个方面军。
8月19日起,德军再次发起进攻,从西面和西南面同时实施向心突击,力图攻占斯大林格勒,并出动几千架次的飞机对城市进行了密集的轰炸。德军一部分兵力在斯大林格勒以北逼近伏尔加河畔,企图从北面沿伏尔加河实施突击夺取该市。撤到西北方向上的苏军部队由北向南实施了反突击,将该部分德军阻止于西北郊区。苏军最高统帅部又从其战略预备队调集两个集团军,会同斯大林格勒地域苏军的一部分兵力再次对进到伏尔加河畔之德军实施了一连串的突击,这就迫使德军第六集团军的大部兵力调向北面,大大削弱了其对斯大林格勒的突击力,在9月13日前该部德军被阻击在内层围廓之外。在斯大林格勒南面的接近地,德军坦克第四集团军与苏军进行了激战,德军突破了防御,对苏军第六十四、第六十二集团军后方构成了威胁。这两个集团军奉命撤至内层防御围廓。这里的激战一直持续到9月12日。至此,德军统帅部以第六集团军和坦克第四集团军同时出击,从行进间夺取斯大林格勒的计划破产了。
当德军从西面和西南面逼临城区时,固守斯大林格勒的苏军第六十二、第六十四集团军与德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从9月13日到26日,德军向市中心的第六十二集团军各兵团反复发动冲击,第六十二集团军与第六十四集团军的联系被切断。27日德军又发动了第二次强攻,开始了争夺红十月村的战斗和巷战。28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称顿河方面军,东南方面军改称斯大林格勒方面军。10月中旬,德军第三次企图攻占斯大林格勒,向拖拉机厂、街垒工厂和红十月工厂实施了突击。德军攻占了拖拉机厂并在2.5公里宽的地段上抵近伏尔加河畔。苏军第六十二集团军的处境极端复杂起来。固守每条街、每幢房屋、每寸土地的战斗展开了。此时顿河方面军为了援助斯大林格勒保卫者,在该市以北实施了连续反突击,第六十四集团军由南向德军进攻部队的翼侧实施了反突击。顿河方面军和第六十四集团军的反突击减轻了第六十二集团军所受的压力。11月11日,当苏军已充分做好反攻准备时,德军虽已突入市中七个区中的六个区,但最后一次强攻,仍未能占领整个城市。通过斯大林格勒接近地和市区的激战,德军的进攻力已消耗殆尽。
苏军最高统帅部在防御战役过程中就制定了斯大林格勒反攻计划。战役由西南方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共同实施。粉碎斯大林格勒地区之德军的战略性进攻战役由三个阶段组成:合围德军集团;发展进攻和粉碎德军解救被围集团的企图;歼灭被围德军集团。11月19日,经过猛烈的炮火准备,西南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发起了进攻,揭开了反攻的序幕。次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开始进攻。经过两天战斗,苏军各方面军都突破了德军防御,坦克军和机械化军得到了向战役纵深发展进攻的机会。23日,西南方面军坦克第四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机械化第四军在苏维埃农社会合,封闭了在顿河和伏尔加河中间地区对德军第六集团军及坦克第四集团军一部共33万人的合围圈。继而西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一边逐步压缩包围圈,同时建立了合围的对外正面工事,以保障顺利地肃清被围之敌。
德军统帅部为了给被围德军解围,建立了“顿河”集团军群。该集团军群司令官原打算在托尔莫辛和科捷利尼科沃建立两个突击集团以解救被围德军。但预感到德军在斯大林格勒附近要灭亡的希特勒,催促司令官不等部队全部集中完毕就发起进攻,于是科捷利尼科沃德军集团沿通往斯大林格勒的铁路于12月12日向苏军发起进攻,但进展缓慢,随后被迫转入防御。24日,苏军对德军科捷利尼科沃集团发起坚决进攻并粉碎了该集团。16日,西南方面军和配属部队发起了进攻,粉碎了顿河中游地域的德军并进到德军托尔莫辛集团的后方。德军统帅部为制止西南方面军的迅猛突破,被迫耗尽了用于进攻斯大林格勒的预备队。这一进攻迫使德军最高统帅部最后放弃了解救被包围于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的企图。
1943年1月初,压缩在包围圈中的德军态势急剧恶化,已经没有任何解决的希望。为了停止流血,苏军最高统帅部命令顿河方面军领导人向德军第六集团军发出最后通牒,要德军根据惯例条件投降,但遭到德军拒绝。10日,顿河方面军开始了旨在分割并各个消灭被围德军的进攻,德军被分割成两部分。31日德军南集群被消灭,以第六集团军司令为首的残部投降。2月2日德军北集群残部投降,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苏军消灭了德军在苏德战场总兵力的四分之一约150万人。由德军及仆从军所组成的最大军队集团彻底遭到覆灭。
苏联在斯大林格勒会战取得的胜利具有重大的政治、军事意义。这次胜利,对争得苏联伟大卫国战争乃至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转折作出了决定性贡献。斯大林格勒会战的结果,使苏军从德军手中夺取了战略主动权,并一直保持到战争结束,同时它鼓舞了各国人民同法西斯占领者进行更加坚决的斗争。